
2025年2月27日,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接受媒体采访。(南方周末记者韩谦/图)
2025年2月17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是6位发言代表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传统产业代表。
会后,他同一起参会的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吃饭。席间,他得知DeepSeek的员工只有160人,还没有上市。“做那么多事才160人”,这让刘永好有些吃惊。在他看来,如今很多企业家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懂互联网,大数据用得好,很多问题比较敏感,敢想敢闯。”
“人工智能来了,我们必须跟上,”刘永好在手机上下载了好几个AI应用,“了解它,使用它,要向年轻人学习。”他要求,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在半个月内全部上线DeepSeek,“我都七十多岁了还在用,他们不用说得过去吗?”
刘永好是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这是他履职全国两会的第32个年头。2025年2月27日上午,他围绕民营经济发展、传统农业如何与AI结合等话题,接受了南方周末等媒体的采访。
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望解决
记者: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你作为代表发言。在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上,有哪些发力点?
刘永好:6位发言代表中 ,5位都来自科技型企业和大型制造业企业。我是传统产业的代表。这也说明,传统产业仍然很重要,特别是农业。当然,传统产业必须转型,走新质生产力的道路。“挑‘金扁担’上山干活”,在我来看,这就是农业现代化,要用现代科技来武装农业。
传统产业具有基础性,肉蛋奶一万年不会消亡,但生产方式必须革新。就畜牧业来说,第一就是育种。现在我们在牵头和十多家研究单位和企业共同努力,争取做到猪种不靠进口就能达到国际水准,再过几年,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极大。2024年,我们和中国农科院等单位共同研发的肉鸭育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再比如,我们大力发展冷链物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把时间、空间、温度、等数十个要素,全都在线化,效率有了极大提升。
记者:如何看待未来经济形势?
刘永好:第一点,中国14亿人口的大市场不会变;第二点,中国改革开放形成的消费能力和经济格局没有变;第三点,国际竞争复杂,出口压力很大;第四点,现在我们制造能力太强了,传统产业很卷,所谓卷就是卷价格、卷营销、卷市场,最后格局就是利润很薄,甚至不赚钱。
国内传统的产品多数都已经满足了需求,再大规模生产就饱和,一旦饱和,利润率更低,压力更大。一些企业还不适应从传统的发展规模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甚至出现焦虑和躺平的现象,我觉得这是传统产业面临的压力。
最近这一年来,国家出台了好多支持的政策。特别是民营企业座谈会后,各个地方都行动起来了,包括如何解决小微融资难的问题、如何提升市场消费信心等。我相信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科技导入,这个周期的波动会逐步走平。
记者:对民营企业来说,解决融资难的状况目前有没有好转?
刘永好:这次民营企业座谈会谈到了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前几天,我见了金融监管总局局长,他正在考虑这个问题。
小微企业规模不大,资金有限,历史信贷记录不够健全,但又确实需要支持怎么办?我谈了一个建议,在四川省大数据局和四川省发改委支持下,我们新网银行做了一些研究,把企业的基本数据如税务、发票等导入到系统,经过系统运行,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是稳健的、安全的。
以前小微企业到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需要有能证明还得起款的资料,小微企业拿不出,现在我们通过大数据就能判断。不需要企业申报,我们主动告诉他,通过大数据测试,可以在100万元以内贷款。这是金融监管总局正在考虑的,也是我们各个银行考虑的,我相信在提升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时,这对我们国家经济建设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记者:对如何提高民营经济的营商环境,你有什么建议?
刘永好:现在对家电、新能源汽车、农机等产品的补贴比较多。针对小微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家庭必需品,是不是也可以发行一些消费券?这些是老百姓的刚性需求,而且是重复消费,我觉得这样更能拉动消费。
很多小微企业需要生存,需要把产品卖出去。把发消费券和大型消费品补贴结合起来,能有更加立体的支持。既推动消费,又能改善最基层老百姓的生活,这是一举多得的事。
投入四百亿用于传统牧业转型
记者:在你看来,目前中国的农业还有哪些短板,如何补足?
刘永好:我们农业尽管有相当的进步,机械化水准比较高,但跟主要发达国家农业相比,差距还是不小。
第一是在育种上。我们的猪种、鸡种、牛种好多靠进口,这是重要的问题,我们必须跟上去。
第二,中国每年进口1亿吨的大豆,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是多产大豆,要么就是少用大豆。我们正在尽最大努力做大豆蛋白的替代,我们和华中农业大学合作,通过生物科技的办法使得玉米的蛋白含量从8%提升到12%,这非常了不得。有了玉米蛋白含量的提升,就有可能减少对大豆的依赖。
第三,中国的格局是人多地少,人均占用耕地太少,规模化水准还要提升。在如何扩大规模,提升我们农民的收入这些问题上,还有好多工作要做。
记者:新希望投入四百多亿元赋能传统牧业转型,接下来在此方面还有何投入计划?
刘永好:国家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后,制定了乡村振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农业、畜牧业、食品行业多做投资。还有个客观原因是,非洲猪瘟传到中国后,一段时间导致我国能繁母猪数量下降40%,猪价也暴涨了两三倍。有一段时间老百姓“吃肉难”,国家也非常重视,希望我们龙头企业能够为保供多作贡献。
所以,我们在养猪、育种、科技方面,近三四年时间投入了大概四百亿元,这个数额不小。恰好遇到猪周期,猪价从高处跌到底部,跌了三倍,两年时间价格低过了猪的成本。我们压力也比较大,要适当控制养殖规模,同时加强管理。2024年,我们人努力、科技发力、天帮忙,猪价有所提升,实现盈利。
记者:2025年猪价下行的趋势下,怎么看待行业所遇到的挑战?
刘永好:猪的周期波动特别大,三五年一次,高的时候很高,消费者有意见;低的时候很低,养殖户和农民有意见。2024年猪价有所回升,多数养殖户都挣钱了,我们企业也挣钱了。但是,这个趋势是不是能够持续,今年怎么样?我们的母猪保有量是否要增加?这也要根据消费市场的变化而定。现在都还在观察,我觉得今年猪价适当下调是有可能的。
同时,我们承担了用大数据、人工智能预测猪周期的课题研究工作,结合饲料销售和养殖格局等数据,来为我们的生产安排作出预判,这还是很重要的。
记者:你曾经说过,一台机器人售价相当于两个工人年薪。怎么看待机器对于人工的替代效应?
刘永好:我们在农业食品这方面正在用一些新的科技,使得我们的效率提升。食品安全得到保证,这是发展的格局和规律,这是不可变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在考虑用机器人、新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我们的员工怎么办、我们的农民朋友怎么办。
比方说养猪,有的公司是自己养、自己育种、做饲料、屠宰,一切都自己做,可能效率比较高。但我们和不少企业是考虑公司和农户的结合,我们把育种、饲料和技术这些担当起来,农民朋友负责养殖,我们来提供技术帮助,也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这样做农民朋友得到的收益就比较高,而且特别稳,如果养猪亏了,农民的基本养费也能保证。我觉得这正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我们的公司在智能化机器人应用方面做得越多越好,越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更大的价值。我们用了机器人,不但没减少用工,还通过公司加农户的方式,让农民在这个新的格局下更好地成长,收入增长,我觉得这就是应该做的事。
南方周末记者 韩谦
责编 钱炜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党委书记喻长志接受审查调查今日头
- 利好!深圳发布
- JCO丨张耀军教授:射频消融vs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复发性小肝
- 宏光MINIEV家族添新人,开辟A00级四门代步车市场
- 省医便民到身边③|打造适老化就诊环境,让老年人就医全程无忧
- G341线华二项目环县境内工程全面复工跑出新年建设加速度今
- 山东女孩花12w,穷装117㎡新家,全屋高级大方,没有一丝俗气
- 218秒骤降920米,菲机冲向中国军机,满载各国记者体验惊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