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负担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992年,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为9.72,患者曾高达1.2亿之多。根据中国第四次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已稳步下降至5.86%,其中5岁以下儿童中HBsAg流行率已降至0.3%,成功摘掉了“乙肝大国”的帽子。
然而,中国慢性HBV感染者数量目前仍有7500万,占全球近三分之一。“筛查率低、就诊率低、治疗率低”依旧是防治肝炎路上的拦路虎。乙肝防控治疗策略需适时调整。
我国乙肝感染率持续下降
最新全国血清学调查数据显示,我国HBsAg流行率已降至5.86%,较1992年的9.72%下降近40%(图1)。其中,5岁以下儿童的流行率降速最快,从1992年的9.67%下降至2020年的0.30%,降幅超过96%。

图1. 1992-2020年我国各年林组HBsAg流行率变化趋势
我国曾是乙型肝炎高度流行地区(WHO定义为HBsAg流行率≥8%),通过全面实施疫苗接种、安全注射、血液筛查和强化监测等措施,目前已降至中等偏高流行水平(图2)。

图2. 2024年全球不同地区HBsAg流行率分布
尽管整体流行率下降显著,但我国不同地区和群体间仍存在差异。其中香港、台湾、福建、广东、海南以及西藏感染率较高(>5%),而东北和华北地区感染率普遍较低(~3%)(图3)。男性的HBV感染率降速大于女性,而城市地区的下降趋势比农村地区更明显(图4)。对于慢乙肝高危人群来说,HIV携带者以及静脉注射吸毒群体中HBV感染率依然处于较高水平(>10%)。

图3. 中国主要地区/省份HBsAg流行率(2006–2021)

图4. HBsAg流行率的性别与城乡差异(2006–2021)
HBV“零传播”
和其他传染病一样, “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是HBV防控中重要的三板斧。
1. 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1992年,我国启动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计划,并在2005年为所有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服务。2009-2011年,我国对全国1994-2001年出生的15岁以下未免疫儿童开展了疫苗补种项目,累计补种6800余万名儿童。
我国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99.6%,及时接种率达95.6%,覆盖绝大多数新生儿。

图5. 2004-2022年我国乙肝疫苗接种情况
(HepB:乙肝疫苗;TBD: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
2. 切断传播途径: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来源。我国对于育龄期(15–49岁)HBsAg阳性妇女进行综合管理——为所有产检孕妇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并对慢性HBV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从1992年至2020年,育龄期妇女的HBsAg流行率从8.18%降至5.87%,从源头上降低了乙肝母婴传播的可能。中国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乙肝母婴零传播”理念,并于2015年启动“SHIELD计划”(即”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管理3万余名乙肝孕妇,其中母婴传播率已下降至0.23%。
我国孕产妇乙肝病毒检测率达99%以上,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实现全覆盖。
其次,我国在血液安全和注射安全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已经对献血者实现HBV核酸检测全覆盖,并在医疗机构中全面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乙肝相关疾病谱发生变化
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9)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20年,我国急性乙型肝炎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下降了48.7%,预测从2020年到2030年还将继续下降。
同时,乙肝相关肝硬化及乙肝相关肝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均稳定下降。从1990年至2020年,我国乙肝相关肝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下降了60%,这段时期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降低了64.2%。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和习惯的改变,过去三十年间,酒精相关肝癌年龄标准化发病率基本稳定,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变性肝病(MASLD)导致肝癌有所上升。
低诊断率和低治疗率是当前我国乙肝防控的主要问题
根据最新的全国调查,我国乙肝的诊断率为58.78%,在诊断者中治疗率仅为17.33%,至少有1700万感染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与2030年目标中的“诊断率达到90%、治疗率达到80%”相去甚远。
因此,国内乙肝防治工作可以分两步走:一方面要重视筛查,另一方面考虑提高抗病毒治疗率。
扩大对一般人群HBV 感染的筛查有助于提高乙型肝炎的诊断率、治疗率,并进一步降低死亡率。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对一般人群应进行乙肝表面抗原筛查。一项2022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研究显示,以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作参考,设置政府支出意愿,尽快对18岁至70岁人群采用“两对半”筛查为最佳策略。
治疗方面,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大大扩大了治疗人群,预计将覆盖94%患者。相比之下,美国2018年版指南、APASL 2015年指南、EASL 2017年指南等治疗率都不超过10%,WHO 2024年指南治疗率也仅提高为50%。另一方面,为了降低乙肝患者的经济负担,我国通过国家药品价格谈判和集体采购等措施,显著降低了抗病毒治疗药物的价格,恩替卡韦、替诺夫韦酯和丙酚替诺福韦等药物的每月治疗费用都为全球最低。
2022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建议对一般人群开展乙肝表面抗原筛查,并建议30岁以上或者有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只要乙肝病毒阳性,都建议积极抗病毒治疗。
结语
通过一组组数据,我们清晰地看到了我国在乙肝防控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与此同等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共同消除对乙肝患者的偏见和歧视。
未来,我们期盼迎来一个没有乙肝的世界。
原文链接:https://hbsn.amegroups.org/article/view/133540/html
来源:BioArtMED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女总监和前夫诈骗公司8000余万元潜逃海外上海警方依托国际警务
- 俄侦委会就俄驻马赛总领馆遇袭事件提起刑事诉讼
- 痛心消息传来!母女俩确认遇难
- 群众给漳州市漳浦县委书记留言:家中停水近一个月,亟待解决
- 冲浪店老板偷拍客人洗澡!警方通报:老板宋某,行拘10天!今
- 特斯拉FSD入华有了新进展
- 楼阳生、王蒙徽,新职明确
- 国家助学金涨了!覆盖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