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的艺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研讨会”2月28日在山东美术馆成功举办。近30位全国知名理论家、艺术家、策展人齐聚一堂,共话AI时代艺术的多种可能。

会议前,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何亚文、艺术司美术处副处长赵媚媚,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喻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蕾等领导深入调研山东美术馆各主要功能空间,详细了解展览实施、服务保障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对各项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研讨会”启动仪式上,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冯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孙蕾,济南市文联主席、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等艺术界人士出席。冯远、孙蕾分别致辞,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天津美术学院原院长邓国源、张望、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林凡军先后做主旨发言。启动仪式由山东美术馆馆长杨晓刚主持。
冯远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双年展以‘人智时代’为主题,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纵深,探讨人类作为艺术创作主体如何与现代智能技术协同共荣,揭示了技术驱动下艺术创新的纵向突破。期望此次研讨活动能够深化艺术界对智能时代背景下艺术发展规律的认知。同时也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中,积极探索艺术创作的新路径,为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孙蕾在讲话中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重构文化生产与文旅消费的生产链,山东正以‘走在前、挑大梁’的责任担当,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路径。济南国际双年展自创办以来,成为全国美术界展示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新成果、新场景的重要平台。本届展览主题‘人智时代’以及本次论坛对AI时代艺术的探讨,既是对全球技术浪潮的回应,也是对艺术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希望能与各界朋友携手,共同构建艺术与科技交融的创新生态,让齐鲁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机。”

张晓凌以《灵魂语言:AI艺术与人类艺术的终极分野》为题作主旨发言,围绕人工智能对艺术的冲击为核心议题,通过哲学思辨与艺术史回溯,探讨了AI时代人类艺术的生存困境与突围方向。他说:“未来不可知,但可以预测。我想未来世界将是人机互存,人类负责制造灵魂的艺术,而AI则着力于工业品性质的艺术生产,这将是艺术与科技、人类与AI互利共生的美好愿景”。
邓国源在《想象决定创造科学与艺术的共生关系》主题发言中,通过历史案例和当下科技发展的分析,探讨了科学与艺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关系、影响以及在当下和未来智能时代中的融合趋势。认为:“艺术与科学必须互补所长、紧密交融,为⼈类共创福祉。希望各位学者能够不断增强对艺术与科技的认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科学严谨的实证能⼒,成为创造未来历史的新时代的创造者和参与者。”
张望以《当水墨遇到AI——谈我的人工智能主题创作》为题发言,从水墨艺术的传统内涵、AI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方式以及两者结合后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探讨水墨创作的无限可能,强调:“AI给中国水墨艺术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勇于运用新手段扩展水墨的表现空间,让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焕发不竭的生命力。”
林凡军在《算法有没有审美?》发言中回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重要时间节点和标志性事件,介绍基础性技术原理,并结合大模型对人工智能价值观对齐和审美对齐的测试,展示了他对于这一研究路径的前瞻性思考:“当AI通过脑电波感知观众情绪,实时改变画作色彩时,审美不再是创造,而是人与机器的共鸣实验。那么AI有审美能力吗?我的回答是:‘当我们看到AI画作时,震撼我们的从来不是算法本身,而是人类教会机器凝视星空的野心。’”

启动仪式后,专家们转场山东美术馆四楼会议室开展研讨。研讨会由王春辰教授主持。邓国源、张晓凌、张淳、何桂彦、顾黎明、杨卫、费俊、杜曦云、祝羽捷、孔新苗、张望及山东美术馆党总支书记何茂峰、学术研究部主任郭振宇等专家学者热烈交流,在深入探讨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灵感与火花,收获了丰富的学术成果,进一步拓展了济南国际双年展的内涵与外延。
本次活动是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重要学术活动。接下来,山东美术馆将陆续举办策展人讲座、女性艺术论坛、艺术家讲座等学术活动,围绕双年展的主题、作品等,向广大观众普及当代艺术知识,进一步提升大众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知。(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赵晓林 通讯员 张楚杭 刘澍)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就在本周,27只新基金来了
- 携手新学期共护心健康
- 福建省第三十次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奖励慰问座谈会在漳举行今日
- 坏回暖来了上热搜,此次回暖是否异常?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 春菜抢鲜上市,菜市场满是春天的味道
- 湖南省宁乡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书记、主任喻亚军接受审查调查
- 高质量发展·蹲点日记科技城里的科技链
- 父母若是有以下7种疾病,子女基本都会遗传,不少人并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