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电子设备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越来越大众化,不少家长把视屏类产品作为育儿“辅助工具”,婴幼儿过早和频繁接触视屏类产品已很普遍。不过,国家卫生健康委近日印发的《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不宜将视屏类产品包括电视、电脑、手机、平板、游戏机等作为儿童的“玩伴”。
视屏类产品被不少家长误认为“带娃神器”的背后,存在不少现实原因。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工作压力,使得许多家长难以抽出足够时间陪伴孩子,电子设备便成为替代性“陪伴者”。不少家长由于育儿知识的缺失,主动选择视屏类产品参与婴幼儿成长。他们误以为让孩子早早使用此类产品,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而忽视了婴幼儿在早期发展阶段对真实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需求。
这些现实原因在消费偏好上也有所反映。在各大手机应用市场检索发现,大量的婴幼儿育儿APP下载量突出,前10名都在5000万次量级,下载量过亿次的APP也不在少数。与此同时,需要家长参与的绘本类图书销量有所回落。数据显示,2024年,绘本类少儿图书码洋份额同比下降16.27%。一升一降,反映出家长育儿选择的变化。
破解“视屏育儿”问题,本质上要做好“短期有效”和“长期科学”之间的平衡。《指南》的发布,不仅是面向家长,更是为公共机构和经营主体提出了科学指引。《指南》明确,婴幼儿早期发展服务主要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提供,有利于提高服务可及性。这会催生“社区+专业机构”联合服务模式,引导托育机构从“看护型”向“成长支持型”转变。家庭需为婴幼儿提供适合年龄的玩具、图书及自由探索环境,这将推动玩具产业向“功能化+互动性”转型。在图书出版领域,聚焦亲子共读场景的图书,适应婴幼儿认知发展需求,将成为更多家长的潜在选择。
从产业角度来说,相关企业应积极寻找发展新路径。在硬件端,可进行护眼技术创新,通过开发类纸护眼屏降低视觉疲劳,或搭载相应系统实时监测用眼距离,构建起硬件+算法的双重防护体系。在内容端,可应用监管科技,AI预审过滤不良内容,家长也能设置分级控制。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场景化重构,例如将手机算力与智能音箱、故事机等终端联动,构建无屏化交互场景,既保留数字技术优势,又规避持续接触视屏的风险。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构建婴幼儿科学的养护体系需要多方协同发力。监护人应主动减少自身视屏类产品使用时间,以身作则,更不能为了方便让位于屏幕,要主动通过亲子共读、户外游戏等方式替代电子娱乐。有关部门应加大婴幼儿养护方面的公共支出力度,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缓解家庭育儿压力,做好科学育儿宣传推广。儿童保健人员可给予针对性咨询指导意见,帮助养育人纠正不良养育行为,改善不适宜的养育环境,开发更多基于线下互动的课程与玩具,丰富宝爸宝妈的选择,让科学育儿成为更广泛共识。(刘莉)
来源: 经济日报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特斯拉在华推出城市道路自动辅助驾驶
- 【数据阅独】中国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V感染的比例高达7509%
- 俄侦委会就俄驻马赛总领馆遇袭事件提起刑事诉讼
- 开学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这样充电
- 近期大量上市,多人吃进急诊室!紧急提醒→
- 我国入列的梦想号到底有多厉害?看完惊呆了!
- 究竟为何?过火面积仅2平方米,却造成人员死亡……
- 广东女孩花6w,穷装67㎡新家,全屋高级大方,没有一丝俗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