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知行看点 2025-03-08 热点资讯 82 次浏览 0个评论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国网新疆电力能源大数据中心技术负责人李雅洁正在介绍相关特色数据产品的建设。(受访者供图)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新疆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芦娟娟,与研究团队成员来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开展荒漠植物调研。(受访者供图)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在秀场上,李安娜大放异彩。(受访者供图)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在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DNA检验室内,刘艳正在工作。(受访者供图)

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3月7日,米东区农民画画家马晓兰向记者展示作品《社火记忆》。(全媒体记者贾梦妍摄)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郭军鸽 江斌伟 梁淑芳 王媛媛 刘青霞 贾梦妍)女警、女技术负责人、乡村女画家、银发女模特……她们可美可飒,她们自信强大,她们在各行各业尽己之力、担己之责,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成就“钻一行精一行”的精彩,勾勒出奋斗女性的最美剪影。

最美的她、温暖的她、奋进的她,“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她”的风采,感受“她”的魅力,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她智慧 以数据为笔,开启更多的可能

3月7日,在国网新疆电力能源大数据中心,技术负责人李雅洁轻点展示屏,新能源消纳趋势等数据图表瞬间呈现。

李雅洁在电网信息技术领域深耕12年,被同事们称为“大师级专业能手”,2024年荣获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劳动模范及国网新疆电力“疆电楷模”称号。

“这个场景显示的是‘双碳’监测分析平台,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计算模型、校准结果,提高准确性和实用性。”李雅洁说。

成果背后是充满坎坷的创新之路。新疆能源资源分布广、气候条件复杂,特别是在新能源占比逐步增加的背景下,数据汇聚、处理和分析面临巨大挑战。为解决外部数据汇聚难题,李雅洁对接多个政府部门,累计汇聚8类33608万条数据。

面对数据整合问题,李雅洁带领团队制定统一接入标准,转变思路实现数据安全共享。搭建数据场景是最难的部分,一切都充满未知,方案需反复调整。经过无数日夜钻研,团队最终突破技术壁垒,历时110天便完成能源大数据中心建设,成功打造多个特色数据产品。

在李雅洁看来,数据蕴含无限可能。她和团队也将继续钻研,将这些可能转化为新疆电网的“新常态”。

她风采 沙海寻踪,探寻荒漠植物的奥秘

3月7日一大早,新疆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芦娟娟像往常一样,早早踏入实验室,开启新的一天。

多年来,芦娟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深耕荒漠植物种子生态及生活史进化领域,执着于沙海寻踪,探寻荒漠植物的奥秘。

去年,芦娟娟和团队的青年教师们奔赴沙漠腹地,采回大量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并制成标本保存。如今,这些承载着沙漠记忆的标本静静躺在实验台上,等待着入库前最后的关键步骤――采集信息核对。

“标本制作,赋予了植物第二次生命,每份标本都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要不断去解读沙漠植物的生命密码,让标本会‘说话’。”芦娟娟指着其中的一份标本角果藜说。

在录入信息时,只见芦娟娟轻轻翻开标本夹,用软毛刷小心翼翼地扫去可能附着的细微沙粒,对照着野外采集记录,仔细核对标本的采集地点、日期、海拔等信息,确保科研数据精准无误。

“这些信息都将成为后续深入研究荒漠植物群落演变、生态适应策略的基石,为保护新疆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提供有力支撑。”芦娟娟说,唯有努力工作、不懈怠、不放弃,才能不负重托。

她魅力 享受T台,要精致到老

3月7日一早,71岁的李安娜利落地将银发挽成发髻,转身扫视队列,声音清亮:“一二三,上身转身!”

她们正在为3月8日,一场爱心公益活动积极排练。

只见,她立于C位,银发飞扬,步伐精准,眼角细密的鱼尾纹随笑容绽开――这位非职业出身却斩获2015MIT世界旅游小姐金色使者大赛中国区总冠军的“银发超模”,正用沟壑纵横的皱纹和挺拔的身姿,在T台上书写着银发之美。

其实,李安娜的模特生涯始于一次“偶然”。

退休前,她是自治区文化馆的副研究馆员。1990年,代表单位参加了新疆首届十佳模特大赛活动。在训练中,李安娜一下爱上了当模特。2000年退休后,正式开启她的模特梦。

戒掉重口味,每日精准计算蛋白质摄入;7点起床拉伸,睡前贴壁、踮脚尖……李安娜开启“疯狂训练模式”,努力成为一名职业模特。

不论是生活中,还是T台上,李安娜坚持着不染黑发、不修饰皱纹。在一次拍摄中,导演要求后期处理掉眼角的鱼尾纹,她拒绝了:“要是连自己的岁月都嫌弃,怎么说服别人欣赏?”

对于时尚,李安娜有着自己的定义。“精致不是年轻人的特权。要看到美看不到年龄。”她抚过鬓角银丝笑道。

她奋斗 立足岗位,打破固有的“标签”

3月7日16时,在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DNA检验室内,身着实验服,戴着口罩和手套的刘艳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着精密的仪器,进行DNA样本分析。这对一起案件的侦破至关重要。

今年42岁的刘艳,是乌鲁木齐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的一名刑事技术民警,从警已有11年。

初到警营时,面对“不敢信”的目光和“不可能”的质疑,刘艳凭借坚定的决心与不懈的努力,克服一个个难关,努力打破固有的“标签”,不仅在体能与业务上不断突破自我,更在多次考核与评选中脱颖而出,一次次证明“我可以”。

2018年,刘艳调入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DNA检验室,陆续参与和受理DNA检验的案件千余起。

在刘艳看来,每一个案件的破获,都像是学习生涯中解开了一道很难的习题,为她探索和寻找真相打开了一扇门。

“我在无限接近正义。”刘艳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受不同案件侦破的启发,刘艳在DNA检验更细化方面也有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她先后发表了多篇关于微量物证提取的论文,在案件侦破中容易忽视及不易提取的物证情况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经验支持。

“知识没有穷尽,但学习可以聚焦;学习没有捷径,但努力可以恒久。”刘艳很认同这个观点,这也是她始终坚持,并一直追求的。

她价值 一笔一画绘出乡村新生活

走进米东区文化馆,一幅幅农民画映入眼帘,形象质朴、色彩明快、构图饱满、凝重和谐,洋溢着浓厚的米东风情。其中一幅作品的绘画者,是从土地中“长”出来的画家――马晓兰。

“农民画不仅是农民画的画,绘画内容大多也是讲述农民日常生活。乡村文艺娱乐,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活,民间故事与传奇等,都是我的灵感来源。”3月7日,马晓兰边说,边向记者展示前阵子自己创作的新画作――《社火记忆》。

这幅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春节期间,乌鲁木齐市火出圈的社火展演。

“看到身边的乡亲们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忍不住拿起画笔,记录他们。”马晓兰说。

马晓兰绘画农民画已有30余年,她喜欢将农村的变化记在心中,再构思到农民画创作中,用鲜明的色彩展现社会的进步和乡村的变迁,用画笔书写、讴歌时代。

此前,自治区文化馆“中华风、乡土情第三届年画、农民画优秀作品展”中,马晓兰创作的《玛纳斯奇》荣获作品展一等奖。如今,尽管马晓兰已是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米东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但她依旧坚持扎根乡村、继续创作。

“我希望能把喜欢画画的妇女们都组织起来学习艺术,为她们提供更大的展示舞台。”马晓兰说。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自知行看点,本文标题:《每一个她都了不起——致敬奋进乌鲁木齐的巾帼力量》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