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一条山路,一方诊室。洪江市沅河镇清水青村的张克美和杨理,婆媳两代村医接力守护乡亲健康。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杨理在人民大会堂动情讲述了一个乡村医生家庭接续坚守、服务乡亲的故事,也将农村基层医疗的现实命题带入了万众瞩目的国家议政殿堂。
杨理的婆婆张克美是上个世纪的“赤脚医生”,而她是一名接受过正规教育的现代乡村医生。两代人使命一样,村民就医和医生行医境况却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新医改确立“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原则以来,中央财政十年间累计投入超4万亿元建设基层卫生体系。数据显示,我国村卫生室覆盖率已达99.8%,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超过98%。
湖南是中部人口大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省到2024年建成医联体共计1051个,其中包括医疗集团48个、医共体189个、专科联盟429个、远程医疗协作网385个。我省远程医疗平台已联通80%的行政村。
然而,必须看到,因为发展不平衡,在整体优化进步的同时,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医疗资源方面相对弱势的群体和普惠制度难以顾及的偏僻细微之处,部分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仍然是一个现实命题,优质乡村医生稀缺、青黄不接的现象尤其值得关注。这正是代表委员们需要关注的地方,也是令杨理动情落泪的原因之一。据悉,在清水青村这样的偏远地区,村医往往身兼“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员、健康档案管理员”多重角色,任务繁重,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待遇相对偏低。他们理应被“高看一眼”。
令人鼓舞的是,普惠政策和机制在不断向乡村延伸。乡村医生的成就感获得感日益增强,“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也在一步步得到化解。
大国之大,必致广大而尽精微。乡亲看病就医貌似事小,却真真切切关乎民生。中国之所以为大国,不仅有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叙事,还在于其顾弱小而尽精微,努力让每一个中国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杨理”扎根乡村、服务乡亲,更需要参政议政的“杨理”们谋划出更好的“顶层设计”。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成都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今日上午开幕|图集
- 拍客丨家养的金鱼生病食欲不佳,主人喂面条改善伙食
- 淮阴师范学院:迈入新学期奏响新乐章
- 坐不上谈判桌的欧洲怎么想,怎么办?
- 群众给漳州市漳浦县委书记留言:家中停水近一个月,亟待解决
- 特斯拉FSD入华有了新进展
- 当你的手机出现这3个现象,要警惕是否中了木马病毒!今日头
- 成都破获四川首起侵犯《哪吒2》影视作品著作权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