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旧手机从天津运抵广东,经过保密运输、安全拆解、熔炼提纯,最终化为再生资源——据近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启动手机安全回收处置示范项目,打通回收处置链、产业融合链和信息安全链,为破解电子废弃物回收中的隐私泄露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电子废弃物蕴藏着巨大的资源价值——1吨废旧手机可提取400克黄金,远超金矿石的提炼效率,但现实中,大量废弃电子设备“沉睡”在很多家庭的角落里,形成了“资源循环堰塞湖”。有研究报告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闲置手机总量预计能达60亿部——这还仅是数量和种类庞大的电子废弃物中的一类。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手机废弃后,约54.2%被消费者闲置留存,只有约5%能够通过专业的废旧手机回收平台、“以旧换新”活动等渠道回收。究其根源,隐私泄露风险成为横亘在消费者与回收市场之间的“信任鸿沟”。
从旧手机中的通讯录、支付信息,到旧硬盘里的工作文件、家庭影像,再到智能家居设备存储的行为数据,电子废弃物品承载的个人隐私如同“数字指纹”,一旦泄露,可能引发诈骗、勒索等连锁风险。当前,电子废弃物品回收市场仍存在“散乱污”现象——街头摊贩用简单工具拆解设备,数据清除仅靠格式化;部分平台以“高价回收”为诱饵,实则倒卖个人信息……这些乱象给循环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人们“宁闲不卖”的普遍心态,既暴露出公众对隐私安全的深度焦虑,也揭示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堵点:若不能筑牢信息安全防线,废弃资源回收体系很难获得公众真心托付。
破解废弃电子资源回收隐私焦虑,上述报道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不过,仅凭单个企业的努力尚不足以构建起良好的行业生态,有关方面还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变革。比如,技术上,推广区块链溯源、物理破碎、熔炼提纯等成熟方案,确保数据“不可恢复”、流程“全程有痕”;制度上,加快制定电子废弃物处理标准,建立从业资质审核、隐私保护认证、违规惩戒等机制,将“灰色地带”纳入法治轨道;理念上,鼓励“回收即销毁”模式,引导企业从“赚信息钱”转向“赚资源钱”,重构商业逻辑。
2024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2025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要达到5万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止需要在技术层面继续突破,还应认识到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变废为宝”,而是一场涉及技术革新、制度重构、信任重建的深刻变革。当隐私安全从“痛点”变为“支点”,当“宁闲不卖”转为“放心交出”,循环经济才能真正突破“信任阈值”,成为绿色低碳发展的强劲引擎。
面向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企业以技术守护隐私,以责任赢得信任,让每一件旧物的重生之路都安全可溯、光明坦荡,让循环经济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来源:中工网)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凝心聚力开启新征程
- 龙文公开选聘79名教师!
- 艾君|手臂被砍伤,仍死死地抱住歹徒!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欧盟第16轮对俄制裁列单中国企业和个人事答
- A股三大股指震荡收跌:AI应用概念股全线回调,汽车股走强今
- 南京一高校副院长被指婚内出轨女博士生,网友自称男友晒出多个
- 涨了!国家助学金额度提高,覆盖面更广
- 如遇纠纷可投诉!三亚全面规范潜水及水上项目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