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被称作“未来之光”,它不仅能像传统硅电池一样发电,还能做成薄如纸张、可弯曲的形态,甚至能贴在衣服或窗户上使用。然而,器件不稳定性成为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挑战。
3月7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人在《科学》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制备出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
经过严格测试,团队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创下新纪录:在模拟日常使用的强光高温环境下,持续工作3670小时(约153天)后,仍能保持97%的发电效率。这是目前同类电池中最长的稳定工作时间,意味着实际应用成为可能。
目前,该技术已开始与企业合作试验,一旦量产,建筑外墙发电玻璃、可折叠户外充电毯甚至给手机充电的太阳膜都可能成为现实。
张婷 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来源: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
- 随机文章
- 热门文章
- 热评文章
- JHepatol丨基于超声造影的肝脏局灶性病变多分类诊断智能模型
- 震撼揭晓!浙大科研团队破解中药减肥密码:槲皮素如何调控胆汁
- 邵东市城区一完小在邵阳市青少年科技体育节竞赛中夺4金7银16铜
- 【价格表】事关长泰路边停车收费,详细定价表来了!(全)今
- 群众给漳州市漳浦县委书记留言:家中停水近一个月,亟待解决
- 坏回暖来了上热搜,此次回暖是否异常?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 安徽将迎雨雪雷电+大降温!
- 江西九江:武宁山茶花竞相绽放游人踏青赏花纷至沓来今日头